金融时报评出2021年中国金融十大新闻(九) | |||||||||||||
|
|||||||||||||
养老理财试点正式启动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 【事 件】近三年来,围绕资管新规确立的行业顶层管理框架,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补充与细化的监管制度,促进理财产品在产品期限、运作模式、产品结构等方面不断规范优化,理财公司相关制度安排不断完善。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截至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净值化比例超86%。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养老理财试点正式启动,银行理财市场再迎新机遇。9月份,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选择“四地四家机构”进行试点,即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光大理财在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一年。12月6日,首批四家试点机构正式发售养老理财产品。此外,银保监会于9月份批复同意筹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17家发起单位中,10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近七成。 【点 评】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董希淼 2021年是我国银行理财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银行理财努力践行“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宗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资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百姓投资理财的主要选择。从规模上看,理财市场规模经历前两年调整后重回稳步增长态势,到三季度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近28万亿元。从结构上看,无论是产品结构、期限结构、资产结构都得到了优化,净值型产品已经成为理财市场主流,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持续提升,长期限产品发行力度稳步提高。随着投资门槛降低和产品吸引力增加,理财产品投资者增长较快,超过7000万投资者持有理财产品。其中,超过99%的投资者为个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的结构特征仍然显著。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理财业务按既定安排有序整改,进度符合预期,风险平稳可控。从实践上看,整改工作对市场和机构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并取得诸多积极变化。因特殊原因难以在过渡期内处置完毕的少数存量资产,可向金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尽量减少对市场产生过大冲击。与此同时,理财公司快速成长,目前已经批准筹建29家(含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获批开业22家。除浙商银行之外,6家大型银行和11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公司均已获批,理财公司正在成为理财市场最大的机构类型。此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及理财产品销售、流动性管理等制度相继落地,业绩比较基准展示等不断规范,理财业务规则体系进一步得到夯实,理财业务监管体系更趋完善。 一年来,银行理财发挥资金灵活多元等特点,实现了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效对接,持续为实体经济“输血供氧”。“四地四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顺利启动,首批发行的4只产品受到投资者热捧。理财公司作为主体,还参与发起设立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可以预见的是,银行理财将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产品需求、推动完善第三支柱养老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第一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银行理财将在规范中良性创新,在创新中持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为广大投资者和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刚性兑付”打破之后,投资者对银行理财收益、风险、期限等要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并根据自身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