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改
首页
> 小微金改 >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首都小微企业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0-11-19 10:26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期,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定设立北京自贸区,将首都北京推向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机构需要立足落实“六稳”“六保”目标任务的现实角度以及强化首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引领作用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更好地激发小微企业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深刻改变。一方面,疫情催化了数字经济、“非接触式”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对很多以线下经营为主的传统小微企业提出新挑战。如何拥抱数字经济的浪潮,用数字思维革新理念、用数字技术赋能发展,是事关小微企业未来生存的核心课题。另一方面,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首都小微企业围绕“四个中心”建设、“五新”方向、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广大首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产品服务升级,以更多更优质的“北京制造”“北京服务”带动首都消费扩容升级。这也是首都小微企业需要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机构肩负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需要进一步精准聚焦首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从“敢贷、愿贷、会贷、能贷”四个方面加快构建金融支持首都小微企业发展长效机制,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首都小微企业。


首先,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激发银行“敢贷”的主动性。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低意愿”源自小微企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要弥合这一“信用鸿沟”,不能只靠银行“单打独斗”,而需要社会各方“相互搭台”形成合力。一是加强数据应用,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建立健全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涉企信用数据高效整合、融合应用机制,多方归集工商、税务、司法、海关、水电、征信等信用信息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烟囱”,支持银行基于海量数据开发完善小微贷款审批模型、风险识别模型,实现对小微贷款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前瞻应对,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二是落实制度保障,提升风险应对的宽容性。加强对风险态势的感知和预判,针对未来延期还本付息等阶段性政策退出后可能进一步发生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适当提升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引导银行有效落实尽职免责制度,对于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贷款,对经办人员免于追责问责,切实打消银行一线人员的顾虑。三是完善担保机制,提升风险分担的有效性。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水平、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帮助银行有效分担小微贷款风险。


其次,要强化内外激励引导,调动银行“愿贷”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各项考核激励政策安排,引导银行既算好“细账”“眼前账”又算好“大账”“长远账”,沉下身子做好小微业务。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激发银行主动性。发挥好政策的协同作用,在监管评级、定向降准、企业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提升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内生动力。二是理顺内部机制,调动一线积极性。鼓励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职部门,建立健全小微贷款“单独建账、单独评审、单独统计、单独管理”“专项规模、专职团队、专业流程、专门风控”的运营模式。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合理管控小微贷款的内部筹资成本。提升普惠小微贷款在分支机构考核中的权重占比,配套专项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银行一线营销小微贷款的积极性。


再次,要强化产品服务创新,提高银行“会贷”的专业性。金融支持首都小微企业,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准确把握首都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增效作用,重点支持科技、文化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微企业。一是强化特色模式打造。研究出台金融支持首都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指导意见,建立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在引导首都金融机构加大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投入力度的同时,探索设立科技银行、文创银行,打造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的“北京模式”。二是强化产品服务创新。引导银行加强与园区、协会、行业主管等部门的合作,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银税贷、发票贷、流水贷、科技履约贷等专属产品。进一步支持相关银行探索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设立专业投资子公司,综合运用“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远期权益”等多种模式服务科创型小微企业。探索设立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繁荣首都版权及衍生权利市场,提高无形资产处置的流动性和规范性,提升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作用。积极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推动首都金融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积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前沿科技重构传统小微贷款业务流程,推动小微贷款业务体系向线上化、场景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银行开展远程开户试点,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打造“非接触式服务、远程一站式办理”的智慧金融新模式。完善监管科技,借助监管沙盒有效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支持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四是强化专业队伍培育。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打造专职化、专业化的小微企业服务团队,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最后,要发挥政策工具合力,提升银行“能贷”的持续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小微企业金融供给,关键在于激活银行这一“源头”。一是畅通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支持中小银行就是支持小微企业。建议积极支持首都地方法人银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通过公开发行、定向增发、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引导基金、年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同时探索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为中小银行注入资本,有效缓解中小银行资本紧张的压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二是畅通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渠道。支持银行用好用足央行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援企政策精准直达受困小微企业,留住青山、赢得未来。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发放小微贷款。鼓励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开展“转贷款”合作,将政策性银行的政策、资金优势与商业银行的资源、人力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三是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完善以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北京畅融工程网上平台和北京金融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小微企业线上融资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小微企业“一处填写需求、多处享受服务”。同时,加强商业银行与北京市首贷服务中心、企业续贷受理中心等线下平台的对接合作,加大对小微企业首贷、续贷的支持力度,确保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第一时间得到响应。